作者: 發布時間:2020-09-29 關注度:64
喜歡葡萄酒的你,一定聽過下面這樣的說法
葡萄酒,年份越老越好
葡萄酒,度數越高越好
葡萄酒,酒瓶底越深越好
每一句話聽著好像都十分正確,可操作性強,但按方行事,卻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大呼后悔。
葡萄酒的世界沒有一定
葡萄酒的世界沒有一定
葡萄酒的世界沒有一定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今天,于老師要化身于懟懟,懟一下葡萄酒世界的那些智商稅。
01
葡萄酒,年份越老越好?
可能是82年的拉菲名聲太大,可能是中國的白酒文化的影響,“酒是陳的香”這個概念深入人心。于是市場上出現了一批老酒,有放了三年五年的博若萊新酒,有放了十幾年的波爾多大區,也有一些有陳年潛力的酒,但儲存狀態不好,氧化漏氣漏液了葡萄酒。這些酒打著“老酒“的名號讓你多花錢,買回家確實早已經成了過期的老陳醋。
葡萄酒是有生命的液體,會經歷自己的成長期、巔峰去、衰退期和死亡。
不同質量的葡萄酒,經歷這些階段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到達巔峰至少需要30年以上的陳年,有的酒五年以內就經歷了出生到死亡。判斷一款能否陳年,主要看一款酒的單寧、酸度、糖度、香氣濃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之間復雜的作用,當然,市場上大多數是沒有很強陳年潛力的,可能你買到他的時候就是他表現最好的時候了。
還有一類葡萄酒,出生即巔峰,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味道可能會越開越差,比如博若萊新酒,大多數的芳香型的葡萄酒,有花堪折直須折,一定要盡早飲用。
于是,懂酒更懂男人的教皇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有名言“男人像酒——有些人越活越糟糕,就像劣質葡萄酒放久了會變得像醋一樣;有些人越活越有魅力,正如優質葡萄酒,越陳年,越香醇?!?/span>
02
葡萄酒,度數越高越好
“葡萄酒,度數越高越好”就像說“肉,越肥越好”,在困難年代,油水固然珍貴,但今天,想到滿嘴油光,還是困難的事嗎?
葡萄酒的酒度來源于酒精發酵,酵母把葡萄中的糖轉換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酵母能夠承受的范圍內,葡萄越甜,潛在酒度酒越高,也就是可以釀造的度數酒越高。
彼時,葡萄種植水平有限,全球氣候沒有開始變暖,像波爾多這種北緯45°的產區,雖然有“海洋性氣候” “墨西哥灣暖流”的雙重加持,也只能產12度的酒精度數,誰家的葡萄酒能達到13度、13.5度,一定是因為種植的光照更好、排水更好、水系調節作用更明顯等因素,或者生產過程中挑選了成熟度高的葡萄,所以質量也更好一些。
但葡萄酒產區并不只有北緯45度法國波爾多,還有北緯38度的美國納帕谷,南緯35度的澳洲巴羅薩谷,都是經典的葡萄酒,納帕谷和巴羅薩谷的葡萄酒輕輕松松達到14度以上的酒精度數。
更何況至今全球變暖現象如此明顯,各個葡萄酒產區也越來越熱,13度、14度的葡萄酒幾乎已經是平均酒精度數,連15度、16度的葡萄酒也不再少見,甚至有很多酒莊會選擇提前采收的方式保留更多酸度,而不是更高的糖分去釀更高度數的酒。
我們喝葡萄酒的并不是來單純買醉的,更重要是為了體驗豐富的味蕾感受,葡萄酒的的成熟除糖分的累積,還有酚類物質的成熟。溫度過高的產區,葡萄成熟過快,糖度很高,酚類物質還沒來得及充分展示自己的潛力,這樣的葡萄釀的酒即使達到15度,也是除了酒味沒有別的味道的空架子。
03
葡萄酒,瓶底越深越好
“穿名牌的人才是有錢人”?
過度包裝這個問題在每年賣端午的粽子禮盒,中秋的月餅禮盒的時候都會被提起。葡萄酒作為一個高端禮品的領軍者,過度包裝問題也是一直存在。實木禮盒、真皮禮盒、高端手拎袋,還有就是一個深瓶底、重型的酒瓶。
瓶底凹陷最開始的作用是方便收集葡萄酒的沉淀,不讓他酒瓶內亂晃悠。一般有質量比較高的酒才有陳年潛力,才配得上這瓶底的凹陷。很多新世界酒莊會選擇把自己酒莊的頂級產品用深瓶底進行包裝,和酒莊的其他產品進行區分。
但跟費心費力的釀造的好酒相比,在選酒瓶的時候成本加上5塊錢,選個深瓶底的重型瓶,似乎是個更簡單的撈錢手段。
并不是所有昂貴的葡萄酒都是深平底的酒。
并不是所有深瓶底發酒都是好酒。
你經常聽說哪些有關于葡萄酒的智商稅嗎?歡迎在留言區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