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格魯吉亞葡萄酒的他們,
觀察到了什么?
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格陶酒業有限公司是格魯吉亞杜格拉則集團在華設立的子公司。格陶酒業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葡萄酒》雜志,2013年以前格魯吉亞葡萄酒在中國的影響力一直有限。2015年第一次參展時,經過他們展臺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格魯吉亞葡萄酒,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到展臺品嘗。
“這幾年橙酒、自然酒、琥珀酒等概念的興起,也使得越來越多葡萄酒愛好者和WSET課程學習者慕名來了解格魯吉亞葡萄酒”,格陶酒業的相關負責人補充道,再加上格陶酒業幫助對接格魯吉亞政府和上海政府、相關機構及企業的商務會談,也提高了產品知名度。
格陶酒業的相關負責人提到,最近兩年疫情給格魯吉亞葡萄酒的進口帶來了影響,比如冷柜價格翻了兩倍,到港后冷柜必須進行消殺和新冠檢測,僅這兩項就增加了很多成本。同時格魯吉亞官方不能像以前一樣組織酒廠集體推廣,對于格魯吉亞葡萄酒整體推廣而言是不利的。
同時,她觀察到許多規模較小的進口商在不利的環境下改行了。“一方面減少了格魯吉亞葡萄酒的進口數量,另一方面也使得過去幾年紛亂的價格戰暫時停止,為中高端格魯吉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推廣提供了一些喘息的時間。”
西安哈拉蘇貿易有限公司的施鴻兵告訴我們,他們主要經營摩爾多瓦、保加利亞 、亞美尼亞等東歐各國的葡萄酒,其中格魯吉亞的葡萄酒占比在50%左右。“格魯吉亞葡萄酒目前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還是不錯的,我們也會經常舉辦一些推廣活動進行促銷”。
施鴻兵提到,疫情之前格魯吉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是增長狀態。由于他們主要的銷售渠道是商會使用和團購,疫情發生后,整體銷量下滑較大。
盡管新疆遠離主流消費市場,但是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葡萄酒,格魯吉亞葡萄酒在國內最大的市場是在新疆。不僅僅因為新疆與格魯吉亞在地理位置上鄰近,也與近些年來一帶一路的政策有關,比如新疆杰拉維貿易有限公司以及新疆卡赫季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都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誕生的。
2015年1月,卡赫季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還協助政府正式開通奎屯至第比利斯西行班列,打通奎屯至第比利斯的往返鐵路運輸,開創了通過鐵路運輸將格魯吉亞葡萄酒運至國內的先河。同年5月協助市政府與格魯吉亞泰拉維建立友好城市,為加大雙方經貿往來。現在卡赫季已經在國內多個城市與地方政府合作成立了一帶一路產品展示中心,加大對產品的宣傳與推廣。
卡赫季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建國提到,就格魯吉亞葡萄酒而言,在國內依然屬于小眾酒,銷售渠道主要還是以圈子文化為主,“因缺少大公司的加入,發展速度略顯后勁不足,雖然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很難在國內快速打開局面”。卡赫季公司目前代理格魯吉亞三家酒廠產品,以瑪拉尼品牌為主,每年大概進口一百三四十萬瓶左右,其中瑪拉尼就將近一百萬瓶,大概占格酒在中國市場的20%以上。
在談到疫情的影響時,李建國提到疫情使得進口運輸周期拉長,以前兩個月到港,現在可能需要四、五個月,不僅運費成本增加,存貨成本也在增加。同時,由于一些原因,新疆眾多杜酒經銷商不得已轉行,致使銷售下滑。他認為,格酒目前正在經歷瓶頸期,如何改變思路、調整戰略,通過品牌化運作盡早完成圈子的認知消費到大眾的認知消費的轉變,讓格酒盡快展現在大眾面前是當前的主要突破點。
成立于2017年的烏魯木齊歐亞匯貿易有限公司現在每年進口100萬瓶左右的格魯吉亞葡萄酒,最近幾年的進口量一直穩步增長,其負責人喬文東透露,以前很多進口商用價格低、品質低的葡萄酒來吸引批發商,造成了很喝多格魯吉亞葡萄的消費者對格魯吉亞葡萄酒的體驗不是很好。
“這幾年格魯吉亞葡萄酒進口商發生很大的變化,做低品質的進口商慢慢的退出了市場。現在是格魯吉亞葡萄酒品牌樹立的開始,產品質量是核心競爭力,唯有高品質才能讓品牌走得更遠”。他也提到了疫情對產品銷售市場有著很大的沖擊,“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要做好的策劃方案和品鑒活動。”
大幅增長的背后是什么?
2012年,通過商務部援外培訓項目搭建的橋梁,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開始籌建推廣中心。2015年推廣中心正式成立。2018年《中格自貿協定》簽訂,格魯吉亞葡萄酒享受零關稅。推廣中心在促進格魯吉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有哪些舉措?除此之外,格魯吉亞葡萄酒的增長還有哪些原因?
施鴻兵認為國內消費者對格魯吉亞葡萄酒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獨特而悠久的文化歷史,格魯吉亞半甜葡萄和陶罐釀造的自然酒加上特有的香氣和品質,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口感。對此,喬文東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同時他提到“一帶一路”的政策讓格魯吉亞葡萄酒從新疆這里先進入中國市場。
李建國認為這些年格魯吉亞葡萄酒在國內市場取得的成績還得益于大使館及推廣中心的不懈努力,其次得益于與中西亞國家有交流合作的公司及個人的格酒情結。不過,他也提到,”因為大多是小微企業在經營,缺少品牌化運營管理,格酒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突破”。
格陶酒業相關負責人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國內葡萄酒市場的日趨成熟、教育的日益普及化以及全球市場對于自然酒,奎弗利釀酒產生的一股熱潮也促進了格魯吉亞葡萄酒的發展。據了解,盡管疫情使得整個行業都受到沖擊,但是格陶酒業仍然有不錯的表現,其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不僅是因為多年來其產品的高品質以及對客戶提供的較好的服務而積攢的口碑,也是因為品牌的積淀。獨格拉則葡萄酒是很多外訪招待場合的用酒,格魯吉亞境內政商資源也比較強大,這些都是一種無形的寶貴的資源。而且他們跨足電商領域以來,就有很明確的控價要求。同時,他們還跨界合作,與汾酒聯合推出一套聯名產品的禮盒。
格魯吉亞葡萄酒(中國)推廣中心主任黃宇彤教授在接受《葡萄酒》雜志采訪時提到,“我們的核心和我們的定位與其他的推廣機構不同。我們的推廣更多的是文化、學術的推廣”。黃宇彤教授提到,很多時候單一的商業推廣會偏離價值。
推廣中心為了讓更多中國消費者了解格魯吉亞葡萄酒,出版了第一本關于格魯吉亞葡萄酒的指南,并且與國內相關葡萄酒協會進行緊密的合作與聯系,積極拓展政府資源,比如與格魯吉亞總理、駐華大使等聯系密切。不僅如此,推廣中心還與很多專業的機構或者個人合作,比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龍鳳培訓機構、Debra等,建立了更加開放的平臺。因此,格魯吉亞相關的葡萄酒酒莊對推廣中心也十分認可。“這不是一個單一的商業機構可以做到的。”
幾年前,小眾葡萄酒對于中國市場而言是非常新的概念,在推廣過程中勢必會有很多挑戰。在提到近10年推廣過程中的阻力時,黃宇彤教授提到,初期的阻力是資源和費用不夠,很難做事情,大家的認可度不夠,信任度也沒有完全建立。現在已經逐漸走向良性的合作,借著自然酒的潮流主推陶罐酒,并且會和國內一些其他的酒種進行交流、融合,進行更多的深入跨界合作。“目前最難的是如何把現有的資源用好,幾個項目相互支撐取得更好的成績,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我們還是很有信心將一些計劃落地的”。
同時,他也提到了疫情的影響,一些大型的格魯吉亞葡萄酒活動不得不轉到線上,經濟、航運等受到了阻力,由于格魯吉亞葡萄酒本身在中國市場扎根還不是很深,因此受到的沖擊更大。
他認為,葡萄酒的本質其實還是生活方式、文化現象,應該大力推廣文化、品牌獨特的魅力,要防止過度商業化對產品的傷害。“格魯吉亞擁有的陶罐酒以及世界葡萄酒的發源地,是其核心的競爭力之一,而作為行業的推廣機構應該加強行業的凝聚力、國內外的合作溝通交流,提高公信力。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做,但是正確的事情很難,最重要的還是不要偏離初心。”他透露,接下來他們將會結合歷史、藝術包括更多政府資源做更多的推廣。
獨特的風味口感、與眾不同的釀造工藝以及悠久的歷史,加上推廣中心、格魯吉亞政府各方資源的加持,才有了格魯吉亞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優異表現,對于其他小眾葡萄酒產酒國協會而言,顯然只能借鑒部分推廣方式。